新闻
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新闻

我们正走在这百年名校的时光里

时间:2017/9/25 14:28:48 供稿:本站 新闻中心浏览:494




校史馆在六楼。

与同窗挽臂携手,一面登阶,一面相顾低语,笑言“校史馆”是怎样一个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存在。

我们隐隐约约知道,脚下这片土地绽放过辉煌,也浸染过时代的血泪;

但直到我们沉下心,挺直背,拨开百年的迷雾凝视那段历史,才真正体会到了“百载昆华“四个字的重量;感谢校史馆,让我们得以用百年后眼,观百年前事。

层层盘绕,直到楼下师生奔走的喧闹都消弭在墙壁间,眼前才出现挂着“校史馆”字样的门来。门内散出暖黄的光,要指引访客去到一段苍老的往事中去。

昆华百载,人事更迭。幸而有了刘晓燕老师做引路人、讲解者,我们得以徜徉于史话中,无惧迷失。

从1905年的“云南省会中学堂”到如今的“昆明市第一中学”,从最初的男校到1956年招收第一批女学生,从清末的“忠君、尊孔、尚公、尚武、尚实”到现在的“诚敬勤朴,公勇严毅”,112年的时光流淌,将昆华园的飞檐翘角抹平了,昆华的“神”却历久弥新。
任何走进校史馆的访客都会惊艳于其不输陆军讲武堂的厚重与用心。一张张老照片、一件件古学具,分门别类,依岁而列。百年前的师生形容凝结在黑白光影里,眼神坚定,笑容飞扬,下一秒就能走出来似的。

抗战时昆华学子响应“全民皆兵”,在操场上演武;一名名为“李尚武”的学子毕业后加入了飞虎队,为美国空军援助修缮战机;西南联大创建时,昆华学子为将教室、宿舍让给南下的师生,将求学之所搬到了玉溪;再后来,学子们纷纷下乡务农,有的被分到了“外五县”…..如此种种,皆是时代予以昆华独特的注脚。在这些照片前,我们心神激荡,恨不能亲历,却难免觉得遥远;但在另一些照片前,又觉得百载前的学子,依然是同我们一般无二的少年:相似的课业,1940年的班际垒球赛,延续至今的文艺节,毕业照上搞怪的姿势….我们离他们,原来如此之近。


于国际部学子来说,校史馆里还有一重感动,来源于昆华历史中同在“出国”一途上的先辈。使命感由此而生。习外语,求西学--求穷治理,从不限于中西,古今无异。
本是2017年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夏日,却因校史馆变得厚重。刘晓燕老师知无不言,讲到汗覆额头,连连擦拭;我们也浑然顾不上闷热,围着老师,伸颈侧耳,只恨不能听清每一个字。我们寻到了藻荇交横的时光里独属于昆华学子的根,于是心甘如饴,流连不肯离去。



于是校史馆之行延续了多久,恐怕没人记得。只记得踏出馆的时候,铃声已响过几遍。金乌西坠,校史馆最后一面墙壁上徐继祖校长对学子的赠语熠熠着:
“冰清玉洁之心,磐石砥柱之足,旋转乾坤之手,顶天立地之身。”
我们默读几遍,就牢牢记住了。有些话语,在说出的一瞬便已成为永恒。因为每个音节里都注入了昆华的魂,镌刻在了昆华学子的骨血里。


文字:昆一中国际部人文社—张潆允同学

照片:昆一中国际部摄影社